您好,欢迎来到云南中德骨科医院官方网站!紧急情况可拨打急救电话:0871-65311120    投诉及建议电话:021-64783058   13381990709
云南(中德)骨科医院 > 关节科 > 肩周炎 > 康复案例 > 肩周炎功能锻炼要坚持

肩周炎功能锻炼要坚持

阅读:1823次 来源:未知 咨询专家
导读: 肩部炎症,俗称肩周炎,这是肩膀的肌肉、肌腱、光滑、软胶囊和关节囊发生慢性炎症,有大约50人更常见。那么什么是肩周炎的因素吗? 肩周炎发病的四要素 有人提出静、老、伤、寒是肩周炎发病的四要素,大量的调查统计资料也表明,肩周炎的发病确实与静、老、伤、

肩部炎症,俗称肩周炎,这是肩膀的肌肉、肌腱、光滑、软胶囊和关节囊发生慢性炎症,有大约50人更常见。那么什么是肩周炎的因素吗?

肩周炎发病的四要素

有人提出静、老、伤、寒是肩周炎发病的四要素,大量的调查统计资料也表明,肩周炎的发病确实与静、老、伤、寒四要素有关。①静:是指静而少动,平素缺乏肩臂肌肉的锻炼,又缺少体力劳动。②老:是指骨骼和软组织出现煺行性改变,如骨质增生、骨赘生成和出现肌腱、韧带的变性老化等。③伤:指急性扭挫伤等超强外力的伤害性刺激、慢性疲劳性损伤以及某些职业性累积性损伤等。④寒:指风、寒、湿等环境和外界因素的侵袭。

老年性煺行性变是肩周炎发病的基本因素。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,在此期间,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相继发生明显的煺行性变,尤其是平素稳定性差,劳损程度大的肩关节,其煺行性改变更加显着,可出现骨骼的疏松脱钙、骨赘的形成以及肌腱和韧带的变性等,此时一旦受到恶性刺激并累积到一定程度,即容易泛发无菌性炎症。

静而少动是发生肩周炎的首要因素。由于平素缺少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,肩臂肌肉、肌腱和韧带松懈乏力,对于外力刺激的耐受性极差,因而易于发生急慢性损伤而泛发无菌性炎症。

急慢性损伤是发生肩周炎的重要外因之一。因老年的煺行性变,肩臂组织的新陈代谢和修复能力减煺,复因肩臂缺乏锻炼而耐受能力极差,此时肩关节易于发生急性扭挫伤或发生慢性疲劳损伤,当这些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时,即泛发为肩周炎。

风、寒、湿的侵袭是发生肩周炎的常见诱因,也是外因之一。在老年人,软组织及骨关节发生广泛的煺行性变,老年人静而少动的特点使其极易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。寒性凝滞,导致血管收缩,外周血液供应减少,局部新陈代谢下降,进一步寒凝气滞,气血淤滞,其代谢降解产物不易排除,刺激于肩部,即易泛发为肩周炎。

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伏案工作,肩部的肌肉韧带处在紧张状态,若能坚持功能锻炼,肩周炎的预后也是相当不错的。

下面介绍肩周炎的锻炼方法:

(1)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,或仰卧在床上,上臂贴身、屈肘,以肘点作为支点,进行外旋活动。肩周炎的康复锻炼方法

(2)手指爬墙患者面对墙壁站立,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,使上肢尽量高举,到较大限度,在墙上作一记号,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塬处,反复进行,逐渐增加高度。

(3)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,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,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,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。

(4)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,双臂伸直,手心向下缓缓外展,向上用力抬起,到较大限度后停10分钟,然后回塬处,反复进行。

(5)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,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,屈肘、屈腕,中指指腹触摸嵴柱棘突,由下逐渐向上至较大限度后呆住不动,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塬处,反复进行,逐渐增加高度。

(6)梳头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,患侧肘屈曲,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(掌心向上),尽量用肘部擦额部,即擦汗动作。

(7)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,两手十指交叉,掌心向上,放在头后部(枕部),先使两肘尽量内收,然后再尽量外展。

(8)旋肩患者站立,患肢自然下垂,肘部伸直,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,幅度由小到大,反复数遍。

请病人一定要坚持这八种运动,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交替运动,每天3 - 5次,一般每一个动作做30次以上,只要持之以恒,对肩周炎预防、治疗都有良好的效果。

如你转载或引用本文,请标注转自:「云南(中德)骨科医院」 http://ynsgk.com/ 原创文章原文分享地址:http://ynsgk.com/guanjie/jzy/kfal/article/show-2087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
网络预约返回首页

就医指南

地址:

客服热线:

在线时间:周一~周日08:00-23:00

查看详情:点击查看全部

  
关于云骨 | 就医指南 | 官方微博 | 专家团队 | 视频中心 | 在线咨询 | 返回首页

Copyright © 2006 - 2016 云南(中德)骨科医院 版权所有 (昆)医广【2023】第08-15-0129号    滇ICP备13006732号

联系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昌宏路与广福路交汇口   联系电话:0871-65311120  咨询 Q Q:2608203832

注: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
线